首   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洋县“五抓一提升”夯实搬迁群众后续帮扶

“搬得出、稳得住”是基础,“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才是最终的目标。洋县为确保11875名搬迁群众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高质量融入新生活,全力实施“五抓一提升”工作方法,力促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暖心、过的舒心。

抓产业园区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印发《关于抓紧编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配套项目的通知》,支持在全县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积极发展能满足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本地务工需求的产业项目,通过创办社区工厂、建设农业产业园等方式鼓励易地搬迁群众直接参与经营或者进行务工,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问题。截至目前,32个镇级安置点共配套农业产业园28个,安置人口在30户以上的安置点均配套了农业产业园,搬迁群众以就业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抓就业创业指导,改善务工创业条件。一是组织各镇(街道)摸清各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力人数、就业情况及就业需求建立安置点就业信息台账;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精准施策,进一步改善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条件,增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意识,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三是合理开发公益岗位,持续保障群众就业,通过选聘城乡保洁员、安置区保洁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再兜底就业-批,实现全县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抓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短板现象,先后争取中央预算资金70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128万,县级配套资金100万,开工建设磨子桥移民安置点磨子桥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和李家村安置点傥水河中桥项目。其中磨子桥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新增学位400个,有效提升了磨子桥中小学教学能力,满足搬迁群众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目前已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库,共储备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1260万元,涉及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提升设施建设等方面。

抓政策转接工作,保障搬迁群众基本权益。针对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各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为困难群众打造“绿色通道”及时办理;医疗保障方面,在各安置点设有专人负责参保工作,门诊统筹使用可在安置点或户口所在地均可使用,搬迁群众慢性病可在安置点或户口所在地医疗卫生机构均可申请;严格落实“搬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总体要求,保障搬迁群众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权益不变。

抓差异化精准考核,强力推进工作落实。为高效推进工作落实,将18个镇(街道)、6个牵头单位、14个业务部门作为列考对象,制定了《考核办法》,严格按照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实施差异化精准考核。其中:对7个牵头单位主要考核工作安排、任务落实和工作成效;对14个行业部门重点考核职能任务落实和工作保障;对18个镇(街道)重点考核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和社会融入等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成效。事实证明,通过实施差别化精准考核,让所有列考对象明确了任务和抓手,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后续扶持工作任务的推进和落实。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强搬迁群众融入。一是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搬迁社区工作职能,103名搬迁党员中,68名应转接组织关系的党员已经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了所在安置点,党员干部在融入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粘合剂作用;二是重点落实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楼栋长管理、网格化管理,配套超市、便民服务点等方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区生活;三是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实施管理,县级点通过建立社区实施管理,32个镇级点采用村组挂靠模式,落实专人开展日常管理,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参加村组文化活动、村民议事等活动,确保搬迁群众高质量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