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香菇棚里结出“幸福果”

“要不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上的帮助,我现在还是背着几十万债务的贫困户。”1215日,65岁的周从德一边在香菇棚里忙活,一边和笔者聊起自己的艰辛创业路。

周从德是洋县龙亭镇柳山村一组村民。10多年前,他的母亲患上了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看病吃药花销很大,这让靠着几亩坡地养家糊口的周从德陷入困境。2013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日子最艰苦的时候,周从德脑子里只装着两件事:母亲的医药费和挣钱的好项目。

2014年,一心想挣钱摆脱苦日子的周从德在朋友建议下离开自己生活的“穷沟沟”,到地势平坦的洋州街道办东联村发展香菇产业。他用省吃俭用攒下的10万元和从信用社贷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东联村租地、建大棚、制作菌袋,废寝忘食干了半年多,发展了4万袋袋料香菇。周从德把这些圆鼓鼓的香菇袋当宝贝,每天往大棚里跑好几次,盼望着能早日长出香菇,可眼瞅着香菇收获季节到来,却连香菇影子都没有。周从德慌忙请来技术专家“把脉”,专家一看,不停摇头,制袋时灭菌不彻底,接种不成功。

这次失败让周从德损失了10万元,但周从德并没有气馁,又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制作了5万袋香菇。这一次,他吸取初次失败教训,严格进行灭菌制种等环节。但命运似乎还要再捉弄一下周从德,2015年三伏天连续高温将香菇棚内上面几层的菌袋全部烧坏,周从德又损失了近10万元。

连续遭遇两次失败后,硬汉周从德偷偷抹起了眼泪,亲友纷纷建议他外出打工慢慢还贷款,但周从德就是不服输,耐心向亲友解释道:“我把该踩的坑都踩了,现在既有了经验,又掌握了技术,不能在这个时候打退堂鼓。”2016年,周从德又发展了5万袋香菇,终于取得成功。但苦于没有打开销路,香菇售价太低,只能勉强回本。

几年下来,苦心经营的香菇基地不但没有让周从德实现脱贫致富梦想,反而让他亏掉了10多万元本金,还背上了20万元的贷款。就在周从德彷徨困惑时,村支书刘富民来到他的香菇基地,和他谈起了心。

原来,柳山村争取到苏陕协作资金在村里建起了十万袋规模的袋料香菇示范基地,大棚、冷库、厂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没有懂技术的村民管理,基地难以发挥作用。刘富民看中了周从德的韧劲和产业技术,特意邀请他回村里把香菇基地用好用活,辐射带动更多村民脱贫增收。

“一年只要11.88万元的租金,在家门口挣钱,还能拉着乡亲共同致富,这么好的政策,我老周当然愿意。”谈心只进行了几分钟,周从德就心花怒放,欣然同意。

“干就要干出名堂,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负责,为村民负责!”回到村里的周从德,心里憋着一股劲,他使出浑身招数,对香菇大棚进行创新改造,减少长度,增加高度,采用双层遮阴网,完美解决大棚通风、温度控制等技术难题,周从德回村第一年发展的5万袋袋料香菇顺利出菇。包扶单位市委组织部化身“店小二”,千方百计帮他拓宽销路,让周从德的香菇实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当年纯利润达到9万多元,经历3次失败的周从德终于挣得人生“第一桶金”。

截至目前,周从德承包的柳山村扶贫互助合作社香菇示范基地年均发展袋料香菇8万多袋,吸纳20多户贫困户务工,为2户贫困户托管代种4000袋香菇,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

“信用社的贷款没了,存款有了,忧愁没了,高兴的事多了!”周从德拿起一个长满香菇的菌袋,笑得特别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