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蓝色”粮仓建设

近年来,洋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渔业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产业振兴”这一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注重提高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现代设施渔业、智慧渔业、“平安渔业”建设、水产品加工、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工作,实现渔业稳步快速发展。

优化养殖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一是改善传统养殖条件。投入财政资金160万元,对800亩精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有效改善养殖生产条件,实现水产品增量提质。二是加快设施渔业发展。全县共建陆基圆桶养殖池256个,养殖水体13711立方米,养殖品种由单一养殖鲈鱼扩展到鳜鱼、鲟鱼、金鳟、虹鳟、南美白对虾等名优经济品种。随着设施渔业的快速发展,在线监测、精准饲喂、智能增氧、气象服务等数字化设备逐步应用在渔业生产管理中,现代智慧渔业技术应用推广加快,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渔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三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洋县珍鲵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磨子桥镇建成大鲵加工车间520平方米,冷藏保鲜库100平方米,进行水产品保鲜冷冻、清洗分割、分拣包装等加工处理,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产值;洋县国宏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完成出口食品原料养殖场海关备案,为大鲵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加强品牌创建,注重品牌效应深入推进水产品“两品一标”认证工作,以品牌创建带动产业增效。洋县金沙湖水库的鲢鱼、鳙鱼,汉中宇畅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鲈鱼、鲢鱼、鳙鱼、草鱼获得有机认证,创建了“鹮田喜地、养虾有稻、鹮乡稻蛙”等5个稻渔品牌,注册了“国宏城洋、山水华阳、鹮乐多”3个水产品商标,为品牌渔业打造创造了条件。

强化主体培育,激发创新活力注重加强基地建设,发展养殖大户,培植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县累计培育水产养殖新型经营主体58家,创建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3个,省级渔业家庭农场1个,市级“五个农业”示范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家,“味见汉中”渔业观光示范场1家,县级”五个农业“示范企业2家,县级农业八大产业链主企业和支撑体系10家,大大提高了渔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筑牢安全防线,护航稳定发展狠抓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出台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进一步夯实渔业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明确镇(街)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户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养殖户安全生产和守法意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力度,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持续巩固水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成果,强化水产品产地兽药残留抽样检测,加大水产用投入品检查力度,全力推进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残突出问题治理工作,落实水产品承诺合格达标证制度,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和常规检查,有效规范了渔业养殖生产行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严守生态红线,强化资源保护坚持资源养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规范渔业增殖放流,持续开展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促进资源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四年来累计放流鱼苗211万尾,进一步恢复了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以“关爱水生生物、构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外来引进种养殖企业监督检查,加大对本土苗种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养殖企业引种合格、生产有序、防治科学、销售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