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洋县将“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群众就业增收需求,积极探索“赈济”与“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让农村低收入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提升技能,实现了“授人以渔”的生动实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马畅镇东社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原本农闲在家的村民们,如今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以前出去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还能为村里修路出力,心里特别踏实!”正在参与项目建设的党员王大叔脸上洋溢着笑容。该项目严格遵循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广泛动员当地村民参与,通过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务工、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内生动力。
今年实施的茅坪镇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在建设期间吸纳了9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增收,更在近期的雨季迎来了“高光时刻”。昔日淤塞渗漏的土渠,已被坚固畅通的“三面光”渠道所取代。当汛期来临,新建的渠道高效地将汹涌的山水引向河道,有效避免了以往常见的农田内涝和水土流失,保障了周边260余亩良田和11户群众房屋财产安全。村民们欣喜地表示:“这渠修得太及时了!以前下雨就提心吊胆,现在庄稼安心了,我们的心也踏实了。这渠是我们自己亲手修的,格外有感情,以后维护起来也格外上心。”
实施以工代赈,不仅要解决群众眼前的收入问题,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洋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嵌入式”技能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资深工长等在施工现场开设“微课堂”,围绕混凝土浇筑、砌筑工艺、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手把手教学,让参与务工群众在劳动中学习掌握实用技能,变“体力工”为“技术工”,增强其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许多群众表示,不仅挣到了钱,还学了技术,以后就算项目结束了,靠这门手艺也不愁找活干。
据统计,今年洋县共实施以工代赈专项项目8个,总投资2602万元,累计带动群众务工800余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845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万元,共设置公益岗位18个,有力促进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