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洋县:壮大村集体经济助跑乡村振兴“加速度”

初夏时分,在洋县关帝镇马坪村天朗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园里,漫山茶树为山头换上了绿装,放眼望去,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茶树长势喜人,一垄垄精修打理的茶树抽芽吐绿,茶园内茶香弥漫,沁人心脾。马坪村的群众在茶园中迎着暖阳,指尖飞舞,娴熟地采摘着鲜叶。

春茶采摘事关百姓增收,春茶一日一价,必须抢抓晴好天气及时采摘。清明节前马坪村就组织村民进园采摘,不仅解决了茶园的用工问题,还帮助村民们解决了就业和增收。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村党支部牵头创办了洋县天朗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茶园。今年从3月下旬开始,茶园进入采摘期,并吸纳周围近百名村民务工。”马坪村党支部书记郑全奇介绍。

目前,洋县关帝镇以马坪村、杆柏村为代表,发展茶园800余亩,年产值达200万元,通过务工、土地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辖区农户年增收。

在洋县磨子桥镇张家坝村木耳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今年的头茬“春耳”。

“看这木耳长势多好啊,肯定不愁卖……”村民们一边采摘一边说着今年木耳的收成。

“祝支书给村里引进的这个地栽木耳很好,不仅让家里的闲置土地种植木耳有了收益,还让我们在家门口就业务工,每天工资100元左右,增加了收入。”村民李新明高兴地说。

木耳是张家坝村的特色产业。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优势,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都有种植木耳的传统。过去,村民主要种植的椴木木耳,虽然销路不愁,但产量低,效益一直上不去。

如何走出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为了提高产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张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祝鹏和村“两委”干部主动“走出去”。

“通过外出学习,我们发现地栽木耳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经过村‘两委’的讨论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地栽木耳”,张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祝鹏说:“今年,全村种植地栽木耳12.1万袋,预计收益38万元。产业做起来了,还为村里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村民在基地工作每天可收入80至120元。”

祝鹏告诉笔者,下一步,张家坝村将借鉴地栽木耳的成功经验,持续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大元胡、乌药等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引进西乡蔬菜种植企业,以“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00亩,建设蔬菜大棚,种植芦笋,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022年以来,洋县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抓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建立完善柔性引才制度,坚持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产业发展大户等群体中选拔村(社区)“两委”干部,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吸引外部人才流入;鼓励引导优秀人才下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专业技术人员援乡、大中专毕业生入乡,累计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156名。建立“大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产业大户,在88个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上建立产业链党支部,切实发挥组织牵线搭桥、统筹协调作用,为集体经济“破冰”贡献组织力量。

2023年,洋县将聚焦联农带农,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三资”等方式壮大实力,全年新培育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3个。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产业示范村68个,产业示范带46个,产业示范点72个,建成有机产业基地15万亩,创办社区工厂28个、创业孵化基地4个,农业产业园28个,带动6.26万名群众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