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

洋县是文化大县、旅游大县、文物大县,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2007年获得陕西省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曾被陕西省文化厅称为“洋县模式”在全省广泛宣传推广,至今成效显著。本期介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的《洋县汉调桄桄》。

洋县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是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该剧种于明朝成化、正德年间先后传入汉中市的洋县、南郑等地。流行于洋县一带的汉调桄桄戏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它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逐步衍化为地方剧种,声腔、唱腔、表演和伴奏有了汉水上游文化特色。它的特点是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咏白念唱的发音均为洋县方言。汉调桄桄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为真人演唱,小戏则为杖头木偶戏,成为洋县地方戏的一个品种。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别;有慢板、二六板、川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板式,词格以十字句、七字句居多。也有五字句和散句。念白包括道白和韵白、引子、诗、板歌五种。演唱除大量单声唱外,也有对唱、伴唱、轮唱、合唱、干唱等形式。人们把洋县桄桄称为“陕西南路梆子”,本地人叫“洋县桄桄”。

汉调桄桄曲牌众多,据查约有200余种,另存锣鼓打击乐曲牌138套。其传统剧目达600多个,演出传统剧目有《闹登州》《竹子山》《秦琼观阵》《搜杯》《李彦贵卖水》《醉擒梁芳》《唐玄宗醉酒》《唐叮本》《兴汉图》《打金枝》等。其题材上自三皇,下迄清末,历代均有;体裁多样,有正剧、喜剧、耍戏等;表演形式齐备,有文戏、武戏、唱工戏、做工戏和演做并重、文武兼备的全行当戏。其国家级传承人为李天明;另外还有骨干性传承人叶文伟、王昌娃、李明庆等20余人分布于5个民间汉调桄桄传承班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