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洋政办发〔2023〕36号关于印发洋县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方案的通知

洋政办发〔2023〕36号


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洋县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市管单位:

    现将《洋县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16日                 



洋县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方案

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落实中省市关于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部署要求,积极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根据《汉中市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方案》(汉市工信发2023〕87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坚持实体兴县、制造强县,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重点引进环境影响小、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带动就业强、产出效益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提升洋县制造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到2027年,全县承接制造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初步形成现代材料、有机农业、文旅康养、绿色能源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布局培育一批十亿级产业链。

二、主要任务

(一)有序承接制造业梯度转移。坚持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和洋州街道、戚氏街道、磨子桥镇、谢村镇等镇(街道)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对接、主动承接中东部地区高端装备、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新型材料、医药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网络安全、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戚氏街道、纸坊街道、谢村镇、马畅镇等镇(街道)要发挥国家大宗固废资源利用基地作用,在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重点承接技术密集型和绿色低碳型产业。洋州街道、戚氏街道、纸坊街道、谢村镇、桑溪镇等镇(街道)要发挥劳动力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重点承接矿产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特色食品产业。〔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县经贸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经合中心、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绿色循环有机园区、镇(街道)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托园区,按照“一区多园、一园一特色”思路,灵活利用和盘活工业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照批量承接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专业型、以满足环保能耗标准的混合型、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单一型等制造业转移“区中园”,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生活公寓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实现承接产业集中发展。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县经贸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经合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产业转移对接机制。紧抓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苏陕协作等重大机遇,分层建立县级部门、镇(街道)、园区制造业转移对接协同推进机制和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转移信息线索,推动精准对接。(县经贸局牵头,发改、县经合中心配合)持续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积极参加丝博会、西洽会、广交会、进博会等重要活动,加大推介力度。加强与其他承接产业转移城市沟通合作,梳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清单,明确目标产业、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优先支持承接航空装备、传感器及电子元器件、机床及精密功能部件、汽车(新能源)零部件、中成药、食品、服装服饰、金属制品加工等产业。各镇(街道)、园区每月开展精准对接、推介等集中对接活动不少于1次。发改局、县经贸局、县经合中心、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合作,围绕高端装备、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梳理产业链承接环节清单,依托本地头部企业、协会商会、专业招商力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承接优势资源,促进补链延链强链。探索产业转移园区合作模式,借鉴上海、苏州等地园区建设经验,通过设立合资公司、托管承包、飞地等方式进行合作,建立土地开发、税收返还、招商奖励、配套服务等收益分配机制,高水平打造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在东部地区设立离岸孵化器,推动建立院企、所企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中心城市创造、洋县制造,中心城市研发、洋县落地转化的协同发展格局。(县发改局、经贸局、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经合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重大项目协同机制。坚持前瞻布局、投行思维,聚焦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找准突破口,加强承接项目谋划,以“小切口、大配套”为方向,批量承接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制造业细分链群。实行产业承接重大项目会商制,从项目建成效益、安全环保、能效、碳排放标准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推动跨区域分配承接。建立产业转移承接重大项目白名单制度,在涉企事项办理上开辟绿色通道,坚持专班推进、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快建设。相关部门、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各镇(街道)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合计不少于64个,其中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10个,县经合中心每年不少于4个,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自然资源局、洋州街道、磨子桥镇、谢村镇每年各不少于2个,纸坊街道、戚氏街道、龙亭镇、马畅镇、桑溪镇、华阳镇各不少于1个。建立健全项目主体、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转移主体“一条龙”成长培育机制,推动企业成长壮大。(县发改局、经贸局、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经合中心、县行政审批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镇(街道)、各部门是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建立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推动工作取得实效。责任部门按照职能做好统筹协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降本增效、推进考核等工作,形成推进制造业有序转移合力。定期进行调度,通过通报、调度等方式,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县经贸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交通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经合中心、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人行洋县支行配合)

(二)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非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品相关生产经营单位“一证多址”和资质跨地认证,推进有关电子证照归集应用。加快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向我县进行整体性梯度转移的企业,按照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管。(县发改局、市场监管局、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融资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合作的金融产品,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发挥县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作用,解决产业转移承接项目资金需求。加强用地保障,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导向,鼓励采取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作价出资(入股)等多种土地供应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标准化厂房,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落实标准地、“承诺制”要求,推动“拿地即开工”。加强人才保障,深入落实人才培育补贴政策,支持开展岗前、在岗、新型学徒制等职工技能培训,根据产业承接情况开展招工活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对承接的重大制造业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工业用地、能耗、排放配额和差异化支持政策。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人社局、县金融办、人行洋县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守牢安全环保底线。牢固树立安全环保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环保。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以及能耗、环保和安全生产标准作为承接产业的必要前提。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坚决防止承接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县发改、县经贸局、县经合中心、县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1、洋县制造业转移工作任务分工表

2、洋县优先承接发展产业清单

3、洋县县域工业集中区承接产业方向清单

附件1

洋县制造业转移工作任务分工表

序号

单位名称

主要任务

1

县经贸局

牵头推进全县制造业转移工作,落实《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2022年)》,推动产业精准对接。围绕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立足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举办洋县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系列活动,精准对接,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推动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组织参加商贸促进活动。每月至少开展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掌报提供线索不少于2条: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不少于4个,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2个。

2

县发改局

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指导各镇(街道)、园区承接符合能耗、产业政策等要求的产业。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积极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等模式,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每月至少开展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掌报提供线索不少于2条: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不少于4个,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2个。

3

县人社局

支持开展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推动转出地与承接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职称互认。

4

县生态环境局

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坚决遇制“两高”项目发展,支持有序承接符合环保要求的优势产业。

5

县交通局

推进综合交通路网、多式联运等建设,提质增效降低物流费用。

6

县行政审批局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电子证照归集应用。

县市场监管局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7

县经合中心

协调指导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洽谈招引、签约履约、落地服务工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每月至少开展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掌报提供线索不少于2条: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不少于8个,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4个。

8

人行洋县

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合作的金融产品,推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

9

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区管委会

每月至少开展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掌握提供线索不少于10条: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不少于20个: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10个。

10

县自然资源局、洋州街道、磨子桥镇、谢村镇

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掌报提供线索不少于2条: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不少于4个,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2个。

11

纸坊街道、戚氏街道、龙亭镇、马畅镇、桑溪镇、华阳镇

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掌报提供线索不少于2条:每年谋划产业承接项目不少于2个,每年引进落地批量承接项目不少于1个。

附件2

洋县优先承接发展产业清单

序号

大类

小类

1

一、机械

金属切削机床及功能部件

2

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

3

输配电设备

4

工程机械

5

二、电子信息

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印刷电路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

6

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电子化工材料等电子材料

7

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8

计算机整机及零部件、计算机外围设备

9

移动通信及系统设备、通信交换设备及终端产品、广播电视设备、视听设备

10

新型显示产品及材料

11

三、智能制造装备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

12

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零部件

13

增材制造装备

14

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

15

四、汽车

专用及改装汽车

16

车载智能装备

17

变速器总成

18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

19

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

20

五、航空航天

支线客机、直升机、旋翼机整机及零部件

21

大中型运输机及零部件

22

航空机载设备及系统

23

航空维修及技术服务

24

六、新材料

先进陶瓷材料

25

石墨烯及高纯石墨材料

26

增材制造基础及金属材料

27

高端金属功能材料

28

七、新能源

智能变压器、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

29

光伏电池及组件,系统配套设备

30

页岩气、煤层气勘采与综合利用

31

八、食品

肉制品及副食品加工

32

果蔬、食用菌、坚果加工

33

食用植物油加工

34

酱油、食醋及类似制品

35

保健食品

36

白酒、啤酒、葡萄酒

37

包装饮用水、果蔬汁饮料

38

精制茶加工

39

九、医药

化学原料药

40

化学药品制剂

41

中药饮片

42

中成药

43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

44

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

45

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

46

医疗器械

47

十、纺织

高品质纱线及纺织品

48

高档丝绸面料及制品

49

中高档精品服装、休闲运动服装、功能性服装

50

高品质家用纺织品

51

十、纺织

产业用纺织品

52

十一、轻工

家具

53

照明器具

54

文教办公用品

55

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

56

乐器

57

玩具

58

十二、建材

石灰、石膏

59

节能玻璃、安全玻璃等高端玻璃深加工

60

建筑陶瓷制品

61

十三、钢铁

高强汽车钢、热轧中板

62

钢制品

63

十四、生产性服务业

工业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


附件3

洋县县域工业集中区承接产业方向清单

园区名称

承接产业方向

洋县绿色(有机)
循环产业园区

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制造、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加工制造